资质与荣誉

因为专业所以标准|岭南茶艺冲泡程式与技艺规范、客家炒青绿茶感官审评方法等4个行业团体标准制作发布|怡臻原为起草单位之一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是衡量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管理优势等方面的主要标尺。早在公元前七百多年,《春秋》就有“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而当今则是“得标准者得天下”,制定好标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01年,我国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总计发布已达15万多项,几乎覆盖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技术创新,各领域对标准的需求也逐年加大,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很难做到及时有效地供给。而由社会团体主导制定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正好填补这一短板,可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标准供给结构,促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引领企业、行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对团体标准的法律和政策供给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团体标准发展的政策措施。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标准化法》正式赋予了团体标准法律地位,团体标准正式成为了我国标准体系的一部分。团体标准的发展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标准供给、提升产业质量意义重大。

团体标准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滞后严重,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为30到36个月,行业标准制定周期平均也超过24个月,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团体及企业竞争力,同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团体标准研制模式,在发挥市场自主制定的优势下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助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2020年怡臻原不断前行在团体标准制定上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与制定 团体标准1、《岭南茶艺冲泡程式与技艺规范》2、《客家炒茶煮饮程式与技艺规范》3、《河源客家炒青绿茶》4、《客家炒青绿茶 感官审评方法》


一、《岭南茶艺冲泡程式与技艺规范》

发布时间:2021-02-05

本标准由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问山茶叶有限公司共同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广州问山茶叶有限公司、

澳门国际茶道协会、

东莞市匠心汇食品有限公司、

广东木王子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省茶叶学会、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

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

武夷山岩菁华茶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关洁婷、凌彩金、冼兆芬、高文贞、马小娥、刘小泉、许玉莲、张扬娣、林栋凯。

标准规定了:

岭南茶艺的术语和定义,茶叶、水和器具要求,冲泡方式及要素、程式与技法。

本文件适用于:

各类涉茶活动中岭南茶的冲泡、饮用及表演等。


二、《客家炒茶煮饮程式与技艺规范》

发布时间:2021-02-05

标准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梅州市梅县区 农业科学研究所、

东莞市匠心汇食品有限公司、

广东木王子茶业有限公司、

东源县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等10家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凌彩金、关洁婷、张佳敏、张扬娣、吴晓蓉、马小娥、刘小泉、曾伟霞等12位。

本标准规定了

客家炒茶煮饮的术语和定义,茶叶、水和器具要求,煮茶方式及要素、程式与技法。

本标准适用于

各类涉茶活动中客家炒茶的煮饮及表演等。

客家炒茶特指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客家地区种植的中小叶种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过萎凋、杀青、揉 捻、炒干等工艺加工制成的绿茶产品。

▲客家炒绿茶汤

三、《河源客家炒青绿茶》

发布时间:2020-7-23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东源县仙湖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紫金县紫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紫金县金山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紫金县斗记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漳北工作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凌彩金、林威鹏、周巧仪、郜礼阳、刘淑媚、关洁婷、邹映池、何东波、刘鑫 华、陈荣发、蔡若夫、黎楠、柯灿龙、简龙州、周昭程、乔小燕。

本标准规定了:

河源客家炒青绿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品等级、要求、试验方法、取样、检验、标志、 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

河源客家炒青绿茶产品。

客家炒青绿茶:
河源客家炒青绿茶 特指采取广东省河源市行政区域客家地区内种植、生产、加工而成的客家炒青绿茶产品。产品按照感官品质要求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感官要求

按干燥方式客家炒青绿茶分为全炒和半烘半炒2种类型,应符合表1、表2的规定。


四、《客家炒青绿茶 感官审评方法》

发布时间:2020-07-23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梅州市梅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市怡臻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源县仙湖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紫金县紫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紫金县金山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紫金县斗记茶业有限公司、丰顺县农业农村局、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漳北工作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彩金、钟永辉、关洁婷、林威鹏、周巧仪、郜礼阳、古艳霞、刘淑媚、张栋 明、邹映池、何东波、刘鑫华、陈荣发、蔡若夫、黎楠、柯灿龙、简龙州、周昭程。


本标准规定了:客家炒青绿茶感官审评的条件、方法及审评结果与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

客家炒青绿茶的感官审评。



客家炒青绿茶 

以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客家地区种植的中小叶种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的芽、叶 嫩茎为原料,经过萎凋、杀青、揉捻、炒干(或半烘半炒)等工艺加工制成的绿茶产品。

审评要素

分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两部分。干茶审评评价外形,在干审评台上操作完成;开汤审评评价汤色、 香气、滋味和叶底,在湿审评台上操作完成。 


a) 外形:审评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 b) 汤色:审评其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c) 香气:审评其香气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性等。d) 滋味:审评其茶汤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e) 叶底:审评其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

怡臻原参与制定的团体标准,以满足茶产业、茶文化、茶销售市场实际需求和创新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充分发挥团体标准的市场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制定标准是为了实施标准,要建立以市场、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驱动机制,抓好标准的应用。

怡臻原在标准实施方面,将加强推广环节,增设《岭南茶艺冲泡程式课程》欢迎咨询微信:189 2237 4560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