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百科

源于自然的高雅文化之美——紫砂壶 | 99%的茶艺师都不知道

中国有着优秀传统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茶会促进和推动了陶瓷的发展。驰名的紫砂壶在明代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证。

由于古代饮茶的风尚是煮茶而不是沏茶,茶大多是团茶而不是散茶,对茶壶以及茶具的需求不明显。但入明以后,饮茶方式大变,特别是由煮茶改为沏茶,团茶改散茶;且饮茶之风深入到千家万户,对茶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并由此促进了茶具的发展。明德源《茶录》说“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
 

悠久的造物历史中,紫砂壶的出现虽然较为晚,但它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文化的重要载体
紫砂壶有着与瓷、玻璃等茶具不同的格调,更富有安然沉静、散淡闲适的气息,被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奉为茶壶中之上者,在不断的锻炼和文化积累中,紫砂壶逐渐被赋予独特的文化气质。
 

用于烧制紫砂壶的泥料因埋藏层位、矿物含量等不同,烧结后呈现紫、红、绿等各类发色,每一类发色又有浓淡深浅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绀紫如葡萄、苍黄类橘柚、嫩绿似新桐、滴翠若琅玕…..以及紫棕、紫黑、朱砂、朱砂紫、海棠红、猪肝色、青灰、墨绿、棕黑、葵黄、粟金等丰富多变的壶色。

随着技艺的发展,紫砂壶的装饰手法日益多样化:刻、塑、雕、镂、镶、彩等,在光壶、花壶、筋瓤壶、方壶等主要形制的基础上,推动了紫砂壶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制器如人,紫砂壶体的各个部分比拟于人的头、身、四肢,被赋予人格化的魅力。

制壶师通过对其形态的塑造,注入或坐、或踞、或立的动势,令每一件作品产生出或轻灵、或沉稳、或俏丽、或稚拙的节奏和韵律,使它具有一种文化的格调。
制壶者将自身的精神与感悟投注于设计和成壶的过程,从炼泥的过程开始,便注定了每一把壶的独特个性。对于同一款式,不同的制壶者会表达、传递出不同的理解和领悟
 

 紫砂壶泡茶的与众不同之处 

 
其一是紫砂壶传热缓慢,保温性能好,使用时不烫手,触感良好;
其二,紫砂壶烧成后既有胎的致密度,又有一定气孔率,泡茶时不会产生任何化学反应;
再者,紫砂壶的骤冷骤热性能好,天寒时注入开水或置放文火上保温均不致破裂;
其四,紫砂壶的泥多种多样,质感雅趣,古朴而凝重;
还有,壶的造型和容量大小变化多种,对各种茶的沏泡适应性强;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紫砂壶既是工艺品,又是实用品,使用时让人赏心悦目,能把茶的香味品到最佳效果
 

 紫砂壶冲泡方法: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全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怡臻原茶文化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